时间:2022-7-31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
特入空门问苦空,敢将禅事叩禅翁。

为当梦是浮生事,为复浮生是梦中。

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,白居易的诗,在佛教诗词的分类里,他的教理属于华严宗,并不属于禅宗。

他的很多诗都提到华严经,比如“细看便是华严偈,方便风开智慧花”,这里的“华严偈”就是指《华严经》。

?

这说明,在白居易当时的历史阶段,正处在华严教理归禅的这个阶段——就是禅教合一运动阶段,所以,白居易的诗属于前禅期的诗歌。

这首诗叫“问答偈”,它是一组对诗,是做答用的——是要回答鸟巢禅师的一首诗。

当时,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。想了解这首诗,就要了解一下白居易的人生和仕途。

白居易佛缘深厚,从他进入官场之初就露出这样的端倪,在慈恩塔上留名这件事情对于白居易的一生,尤其是他佛教信仰的一生颇有暗示。

他在诗里这么说:

“慈恩塔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最少年”。

年轻时代的白居易是标准的儒家,充满热血,他的诗歌就可以反映出来,比如“惟歌生民病,愿得天子知”。

贬谪苏杭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,中国读书人庙堂之高、江湖之远,都兼具儒家与佛家的二重性。

在他贬谪之前,他是以“兼济天下”为志的,希望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儿。

但此后,他的行事风格就向佛家靠拢,逐渐转向了“独善其身”。

白居易这种精神上的转变,是发生在苏杭期间的,这在禅宗史上有明确的记载——就是这组对诗。

当时,他遇到了一个传奇一样的僧人叫:鸟巢禅师。

?

鸟巢禅师,本名:道林(谥号:圆修),是著名的陕西韬光禅师门下。

鸟巢禅师,他不住在地上,他跟鸟儿一样,他住在树上,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。

在《五灯会元》的第四卷里记录了这个故事,说他和白居易的对话。

因为,他住在树上,白刺史到树下说:大师,你这样做很危险,掉下来摔到你就不好了。大师说:我不危险,你才危险。

五灯会元的原文是这么写的:

“居易曰:禅师住树,甚危矣。师曰:太守危险尤甚!居易曰:弟子位镇江山,何险之有?师曰:薪火相交,识性不停,得非险乎?”

这里所谓的薪火相交、识性不停——就是说人生是一条相依缘起的河流,借以说明人生之无常。

白居易又问:“何是佛法大意?师曰:诸恶莫做,诸善奉行。居易曰:三岁小孩也知道。师曰:三岁也知道,但八十老翁却行不得。”

这实际又反映了白居易的一个儒家思想——就是所谓的“知易行难”。

为此,鸟巢禅师写了一首问诗,这首诗叫《来去无迹》:

“来时无迹去无踪,去与来时是一同,何须更问浮生事,只此浮生是梦中”。

白居易回家经过思考,就写下了这个《问答偈——浮生若梦》,相当于是对鸟巢禅师这首问诗的体悟,这就是整个诗的背景。

第一句:“特入空门问苦空”。

“空门”,这里就是指佛门;“苦”、“空”这两个词。

第二句:“敢将禅事叩禅翁”

白居易这里用了“禅事叩禅翁”,可见当时禅学已经基本上一统天下了。

第三句:“为当梦是浮生事,为复浮生是梦中”。

?

“浮生若梦”这个概念也是一个佛教概念,它属于大乘般若学派。

最早这个概念见于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后来,经过龙树的发展,就是著名的大乘般若空观。

人生是梦,梦是人生,你也分不清是梦,还是人生?

所谓“浮生是梦”——“浮生若梦”,它在哲学上就叫作:主观唯心主义;在佛教里叫作:如梦观——这个观念在南北朝时期末年特别流行。

中国历史上,凡是社会动荡,兵荒马乱的时候,大乘般若学派就会兴起,如梦观、空观就会出现。

因为,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,人会经常出现“幻灭感”,所以,“如梦观”流行就很正常。

唐朝大量的诗人做诗的时候会使用“浮生若梦”这个概念,其实这是一个标准的佛教义学概念。

比如,李白就写过,“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而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”。

在出家人的诗词里,或者说在佛教诗词里,这个概念是很少被引用。

般若学观的这个概念,很少被出家人引用,反而是读书人,今天还在庙堂之高,明天可能就处江湖之远,始终处在这种幻灭之间的读书人,他们的这种幻灭感过强了。

?

所以,在禅意诗词中,有大量的这种“浮生若梦”的般若学观,但出家人却不常用。

从这首问答诗来看,白居易此时对世界的看法,已经开始由华严宗转向了大乘空宗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