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1-11-4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 https://mip.yyk.99.com.cn/fengtai/68389/zuozhen.html
医院订阅哦

对于小儿患者来说药物保留灌肠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给药方式。适用于有睡眠要求的各种检查及腹泻病的治疗。然而,小儿患者不同于成人,往往因恐惧、不适等因素较难配合操作。在给小儿灌肠时常可遇到灌肠导管插入困难,灌肠过程中药物漏出,灌肠后立即排便等现象,致使效果大打折扣。

为了改进灌肠效果,笔者及同事们参考文献资料,对教课书中的灌肠方法做了一些改进,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,现将方法分享如下。

灌肠前

1评估患儿年龄、病情、病史、精神状态、配合程度,对有镇静要求的患儿,需了解其睡眠习惯,在距离检查时间段内打破患儿以往常规睡眠习惯,可使患儿在检查时间段内睡眠深度更深。

2向家长详细讲解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,取得配合。

3患儿体位安置:灌肠前置患儿于左侧卧位,该体位可以使药液更容易达到乙状结肠,增加保留时间。

家长以喂奶姿势将患儿抱于怀内,一手放于腰部,可固定头颈部及腰部,另一手置于患儿臀部,固定臀部及大腿。患儿被包绕在家长怀抱内,可增加其安全感,减少患儿恐惧哭闹,提高插管成功率。

灌肠过程中所做的改进及理论依据

1关于灌肠液的温度:准备好温度合适的灌肠液,以40-41℃为宜。

依据李梅、张宁等的研究结论,采用37~39℃灌肠液和40~41℃灌肠液保留灌肠比较,结果40~41℃优于37~39℃。

2选择管径相对较细的导管,用石蜡油从导管头端润滑至插入长度。减少对肠壁的刺激。插入导管动作轻柔,缓慢匀速注药。药物注入过半时稍作停顿,将导管后撤2-3cm后将余液注入。

依据:肠道是肌性器官,对压力反应敏感。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,压力增大易产生便意。

改进后的方法可减少灌肠时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,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;且乙状结肠容量大,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液,使药液在肠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,有利于肠黏膜对药液的充分吸收,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,从而使药物的疗效提高。

3导管插入长度的改变:将导管头端达插至乙状结肠中段(约15-20cm)后注入灌肠液。

第六版儿科护理学:小婴儿为2.5-4cm,幼儿为5-7.5cm。从小儿肠道解剖结构来看,小儿肠道的长度为身长的5-7倍,成人仅为4倍。

周俊,王琦,苏春香在研究中指出:增加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可延长灌肠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,减轻患者的便意感。基于该研究,在为婴幼儿灌肠时,适当增加导管插入长度也是可行的,操作中视患儿年龄,身高可将导管插入15-20cm,因直肠长度为12-15cm,此长度可跨过直肠达乙状结肠下段。

4灌肠液注入完毕,停留2-3min后拔管,避免导管内残留药液被带出。如灌肠液为镇静药物类,如药量较小,可在拔管前在灌肠导管内注入10ml左右生理盐水,避免药液残留管腔内造成给药量不精确。

5拔管后,清洁患儿臀部,指导家长将患儿腰及臀部抱紧,安抚患儿,避免哭闹增加腹压,保留半小时左右。

综上所述,在给婴幼儿保留灌肠时:

1.采取喂奶式左侧卧位,可增加患儿安全感,提高配合度。

2.调整灌肠液温度,选择较细的导管可减少对肠黏膜刺激,避免引起排便反射。

3.充分润滑导管,可减少与肠壁摩擦。

4.增加插入长度,给予半量药液后外撤导管2-3cm,缓慢将剩余药物注入后撤除导管,避免药物在局部堆积形成涡流,增加了药物在肠道的吸收面积,使药物更容易在体内扩散,从而发挥更大的疗效。

5.灌入过程中,可嘱家长抬高患儿臀部,用左手向肛门方向按压患儿的右侧臀部直到药液灌完,再继续按压5~10min,可减轻患儿的便意,使灌入的溶液量增加,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,从而提高疗效。

6.拔管前停留2-3min,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,可使药液更多进入体内,避免药液浪费。

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,同时又是一门人文科学,工作中是机械照搬教课书,完成治疗任务,还是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