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天,门口突然闪进一抹亮丽的桃红,一个踩着金色高跟鞋的年轻女子露出了脸,笑盈盈地轻唤了一声“李主任”,然后便隐到门后了。李主任站起来,嘀咕了一句:“这个是**公司的代表。”然后,他跟着出去了。 那女子一走,许多欣羡的目光也偷偷地追随了出去。一个医生不好意思地问:“改行做医药代表怎样?”随即,有人质疑道:“虽然赚得比咱多,但总是要四处求人。医药代表的评价并不高啊。” 医药代表,简称药代,在最近的新版《职业分类大典》中,才被正式定为一份职业,是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信息传递、沟通、反馈的专业人员。医院、医生之间的桥梁,负责制定医药产品推广计划和方案;向医务人员传递医药产品相关信息;协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;收集、反馈药品临床使用情况。 在国外,医药代表是一份高尚而体面的职业。这个舶来品于上世纪80年代末被外资药企引进中国。国内制药企业纷纷效仿,它却慢慢变了味。医院的提示牌,上面竟然写着“谢绝各种医药代表”。 医药代表,时常出现在医生办公室,也许曾与你擦肩而过。 他们会记下医生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疑问,回去查阅文献,答应尽快回复;他们还留下几份公司印刷的医学挂图和用药贴士;离开前,不忘分发小礼品——比如印有药品LOGO的即时贴、处方笔——他们管这些叫“品牌提示物”。 有时,他们会在某个午餐时间举办“科室会议”。医生被聚在办公室里,吃着他们买来的饭。他们则趁机介绍公司的药物。医生会提出质疑,不同代表间的专业素养,在此一分高低。 他们还会邀请医生参加学术会议。植入性广告是难免的,但也不能指望专家总替药品说话。在某新药的学术会议上,有一位主任就曾客观地评价了该药的利弊,并直击它的要害:“医院是相互促进的。医学研究需要药企的投资,但要以客观真实为基础。这虽然是个好药,但药企没把它的亮点做出来,医生要监督鞭策,帮助他们提高。” 在我的印象中,医院里一道特别的风景。 有时是一位苗条的女药代,总是打扮得花枝招展,黑眼线高高挑起,像只花蝴蝶。等医生一查好房,她便在办公室里飞来飞去。“记得开**药哦!”“你开了几个?” 偶尔,她会穿着一条露背蕾丝长裙,嘟着浓艳欲滴的红唇凑到某位医生耳边,甜甜地问:“我换了个唇彩,好看不?”被问的主治医恰好是个刚结婚不久的学术男,连忙低下头,直把头深埋进正在签改的病史堆里。 还有一看长相就很憨厚的药代,总默默地坐在离主治医生不远处,憋红了脸也没能开口。不知过了多久,倒是主治医生忍不住先开口了:“你这样坐着,怎么让医生了解你的药,知道你的公司?”他这才支支吾吾地,用颤抖的手递上了自己的名片。 另外也有喜欢夸夸其谈的药代,他们总是眉飞色舞地讲着公司八卦、个人爱好、热点新闻,却无法解答医生对药品的疑惑。有一回,医生实在忍不住了:“那个.......我有事要出去一下。”可他们连药品的名字还没让医生记住呢。 我遇到过最有意思的是一天下午,一位女药代气宇轩昂地走进办公室,说:“我来讲课了,给我十分钟就好。”不巧,很多医生去参加考核,只有几个埋头忙碌的医生,也没有搭理她。可是,女药代已经迅速摆好阵势,打开了投影。她清了清嗓子,“我们几分钟的时间也没有。”主治医生突然说。 她却像没听见似的,环视四周,说:“人不够,我去叫人。”不一会儿,一群闹哄哄的小护士簇拥着进来,一边还嚷嚷着:“刚说的饮料在哪里啊?”主治医生沉下了脸,无奈地说:“别讲了,配合你拍个照片吧。” 她连连点头,赶紧把手机递给身边的护士,再三嘱咐道:“一定要把医生全都拍进去,还有我。”她对着镜头,边用手比划着,边一字不差地念着PPT上的文字。 闪光灯亮过,她便立即停下来,边收工边喃喃自语:“老板交代的任务,总算应付了。”然后她就匆匆地走了。 时不常的,还会碰到药代来询问用药情况:“怎么不见老干部用我们的药啊?”主治医生解释:“这种自费的药,老干部一般不愿用的。他们习惯能报销。”药代辩驳道:“对于好药,即使自掏腰包又何妨?你要改变他们的想法。” 见主治医生没有吭声,她低声说:“快年底了,我还没完成指标。你要帮我多做些量啊。” 在亮丽的外表与灿烂的笑容下,谁知他们会有怎样的苦衷呢?有个药代,曾经是一名护士。她对我说:“出来这么些年,却想重新做回护士了。因为那时有很多归属感和成就感,不像现在这么不稳定。” 药品信息沟通,是医药代表工作的主要内容。很多药代,都有医学专业背景,曾做过医生或是护士。但现在,药品信息沟通员的角色似乎被营销公关取代了。如果医药代表不能回归它信息传递的本色,便无法淡化自己身上的灰色调。 那医生们心中优秀的药代应该是怎样的呢?同事们讨论起来: “不仅要看他的药,还要看他这个人。我见过很多代表,一眼就能看出谁比较踏实可靠、真诚正直。” “他们得让我听懂、理解和认同。当和谐的沟通氛围没有建立起来时,任何努力说教式地传递产品信息都是徒劳的。” “要真实客观。所传递的信息与产品临床数据吻合,我才能看到产品优势。” “能帮我查阅文献,尽快回复。如果能发现我忽视的重要问题就好了。” “曾经有个药代给我印象很深。他总是定期给我一些新的信息,比如最新药物研究进展。我敬重那些有专业素养的药代。”在我看来,药代的职业价值,远超乎他们的想象。 有时他们可以决定一个药物的命运。一些物美价廉的药品,虽无可奈何,但他们也会暗自祈求能得到药企的青睐华丽转身。比如,胺碘酮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普通药物。在被打造成品牌“可达龙”后,通过不断地在学术杂志、科室会议刷脸,它迅速地从“宫女”一路攀升成为了“贵妃”。现在,很多医生一看到心律失常,第一反应便是可达龙。 有时他们可以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。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,导致了人们对抑郁症的不同认知。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,认为情绪低落关乎意志品质,不愿与他人分享,更羞于主动就医。而大部分医生也不关心抑郁症,忽视了相关教育与治疗。 在这种背景下,药企通过宣教有针对性的内容,改变医生的认知,使他们重复尝试,逐步建立起对抑郁症的治疗行为。在这群人的努力下,抑郁症在中国的面孔逐渐变得亲切自然了。在某种意义上,他们也推动了身心医学的发展。 有时他们甚至还能影响并塑造一种文化。“百忧解”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主要药物。在药企的精心策划和有力推动下,百忧解在美国成了畅销药。它被人们视为了一个传奇。在电影,文学作品和歌词里,常能看到它的身影。美国作家所写的《神奇的百忧解》,难掩对它的赞美与崇拜。它登上了美国《时代周刊》的封面,被称为“一张可以印钞票的执照”。 “百忧解”也成为了快乐与时尚的代名词。当时,人们流行的问候语是“你今天百忧解了吗?”在上流社会中,它等同于权势、地位的象征。美国地产大亨川普、已逝英国王妃戴安娜等知名人士,均公开承认曾服用过百忧解。 其实,职业不分贵贱,其价值与意义,是被一群人创造出来的;它的色调与意味,也因这群人而不断变化着。只可惜,有时候,外人不能看出,甚至连他们自己也看不清了。 作者:医院医生丽莎大夫 本文为作者投稿,欢迎分享;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 赞赏 |